付出的效率

如果不想上班了,想退休了,请从这个角度想想。

虽然,绝大多数人工作,都是为了有一天不工作,或者至少不做这份工作。但把个人与社会放在天平两端看,付出和索取一定是相互的。如果换个角度,现在你作为社会整体,站到天平另一端看你自己作为个体的一生,大致会是这样:

大约20岁以前,这个人基本没有付出,一直在向你索取。大部分索取是父母的额外付出换来的,但也有许多是直接向你伸手 ,比如一些公共福利领域。从20岁到退休年龄,这个人开始有所付出,越来越多,同时也没有停止向你索取,只是索取得少了。到退休年龄后,付出再次减少,某个时刻开始回到只有索取的状态。

要注意的是,在这个过程中,不要考虑钱的流转,钱只是一种价值交换的媒介。个人和社会间的付出和索取,是相互提供和接受的各种劳动与服务,当然也包括一些精神层面的产物。

先假定社会是理想的、公正的,忽略社会运转的损耗,人一生的付出总量与索取的总量最终会相等。那么在有付出的阶段,个人的付出必然多于索取。所以这期间你会感觉心累,感觉回报不成比例,感觉想直接穿越到退休年龄。这太正常了,等式就是如此,既不是中年危机,也不是社会问题。

不过规律是社会的规律,天平另一端的个人不见得关心。个人的目标是尽可能让退休提前到来,这不是过了某年12月31日就往家一坐啥事不干,而是更早达成一生至少应该付出的总量,给自己选择权。现在,如何提前退休,这个问题就变成了:在付出期间,如何提高付出的效率。

也许人到35左右,有了些成就,在自己的领域成为专家,这正是付出效率大提升的时间窗口。作为先行者,在某个微微微小领域突破行业天花板,把整个行业往前推动1mm。或者作为管理者,把一个团队的人均付出效率提升到你个人单打独斗的水平,甚至超越。当然还有很多创业者,字面意义的,真正开创新行业,人均付出效率可谓井喷。

当然,也有人攒下积蓄买几套房子,再用剩下的钱开个小超市。他对社会的付出约等于十几间出租屋,以及一个小区的油盐酱醋。虽然价值这玩意太虚,在许多事情上难以作比较。但这两者的社会价值相较如何,相信绝大多数人会有一致的看法。

可我就是不想再工作了啊!这应该是很多人内心的声音。没错,我也经常吐槽我的工作、所处的行业,如今我没有那么热爱它们。话说回来,工作=付出吗?有的工作看似忙碌,实则有效付出极少,与索取不相称,恰恰和目标背道而驰了。另一方面,也有人不工作,或者说不做狭义的以劳动和时间换报酬的工作,却能创造巨大的价值,比如说投资。

把做投资看做不劳而获的躺赚,是一种幼稚的想法。无论是存银行定期,还是投资基金股票,正常情况下这些钱都会来到某家企业或个体工商户。他们用这些资金发展了自己的业务,增加了对社会的付出。而你作为一个外行,一个彻头彻尾的门外汉,如果代替他们,用这些资金亲自上阵,必定死相难看。资金仅仅是从你手上暂时地转移到他们手上,就提高了向社会付出的总量,其中价值自然有你一份。

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,要提高自己的付出效率,多数人的最佳选择可能还是坚守本职、发扬光大。实在不想付出劳力,也可以带着提供社会价值的目的,支持其他专业人士,帮他们在自己的领域绽放价值。

总之,如果要想象自己退休的那一天,不应该是默默躲在沙发角落吃零食刷剧,为从此向社会伸手索取而窃喜。而是自信地说我付出了很多,你们多数人都望尘莫及,我有权力歇一歇。当然,到时候你也未必真的想歇,那就是另一回事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