身为从业人员,这么问多少有点大逆不道,不过这确实是我近来思考的一个问题。从工业革命到今天,科技确实大大刷新了我们对世界的认知。标准化生产、交通网络、计算机、互联网……都是前人无法想象的成就。
从朋友那里听来一个词——“吓尿指数”,它的含义是这样的:古人穿越到未来某个时期,那里的生活水平足够把他吓尿所需的年代差。想像一下,中世纪的人向前穿越了500年,仍可以适应新时代的生活。因为这黑暗动荡的500年里,文明近乎停滞。要把他彻底吓尿,或许得到工业革命之后,让他看一眼汽车。那可是1000多年。但如果500年前的明朝人穿越到今天,吓尿他绰绰有余。别说明朝,民国也没问题。现代摩天大楼足以令他颤抖。当然,这只是个玩笑。却有助于对科技的发展速度,产生较为形象的理解。
刚好,前两天是个大日子。苹果发布了新的Macbook和Apple watch,毫无悬念登上科技界的头条。实际上,我已经很久没有为这些消息激动过了。并非对苹果有什么意见,而是觉得或许要冷静一下,跳出人们的追捧和对科技的美好憧憬,想象一下真实的未来生活。
只要稍加留心科技行业,就很容易深深着迷于各式各样的概念设计。物联网、智能穿戴、虚拟现实等等,在宣传片中大放异彩,好像那就是未来生活了。要我说,成就这些概念设计的,更多是剪辑与特效。真实的产品摆在面前,其弊端才会被多数人注意到。消费者是科技进步的动力,追捧的声浪鼓动着科技去实现这些梦想。然而消费者也很不讲情面,产品问世之后,往往又用脚投票,置它们于死地。
哪里出了问题呢?我们绝不能说用户未开化,心里也不该这么想。更多时候我们会归咎于自己,产品不够好用,用户体验没做到位。那我们先前都在梦游吗?显然也不是。以我们当时的水平,肯定已经在能力范围内做到极致了。在科技和真正的人性化之间,似乎总隔着点什么。
早起问题
早起问题,我们与之争斗了数千年。我也是个睡懒觉的主儿,没有干扰的话可以睡到正午。人们为此做过各种尝试,千奇百怪的起床闹钟应用层出不穷。用你的社交账号瞎胡闹,或者拍摄特定照片才能停止闹铃。更有甚者,直接就扣钱了。说到底,它们都属于同一类,通过增添麻烦,迫使人们去做违背本能意愿的事情。实际上,靠外力维持的习惯,绝对无法持久。没有坚定意志的人,并不会因为一张健身卡就改头换面。要在精神层面影响我们,现有的科技水平还差得远。
地图与信任
在物质领域,一切开始数字化,地图是个很典型的例子。认识世界、认识脚下的土地,这个需求从人类诞生以来就存在。我认真研究过的第一张地图,就是杭州地图,纸质的。很长一段时间,我都凭记忆在城市里来回穿梭。直到我在手机上装了地图软件。那时用的还是功能机,Java版的谷歌地图,出行方式大大改变了。但无论技术如何发展,导航、公交查询、街景相继诞生,有个问题一直存在——地图软件总会时不时坑我一下。它会忽略一条捷径,让我坐错车,带我去一家已经搬走的餐馆……直到今天,我都无法100%信任地图软件。等公车太久时,我的心理活动往往是这样的:
“车还不来,地图又抽风了?不对啊,路线的确经过这里……还是看一下站牌吧,嗯确实没错,末班车也还没过,继续等。”
最后让我放心的,反倒是更加原始的东西。尽管地图软件都试图打造数字化的出行。但是在我心中,它至多起到一个参考作用。因为在科技与自己的判断相违背时,我们仍然很可能会相信自己的判断,哪怕自己是错的。
这是独立人格与自由意志,科技无法改变。
互联网的死角
连接世间万物,互联网的终极理想。如果这个理想实现了,地图不准的问题当然不复存在。我相信这个问题最终可以解决,但并非通过此种方式。对于全球互联,我们似乎过于期待了。连接世间万物所需的科技水平,远远超出了我们的能力。甚至可以说,以现有的技术体系,应该是不现实的。
这个时代,万物间的关联确实更加紧密了。世界正在聚拢成一个整体。随之而来的是复杂度的暴涨。越复杂的东西,整体的稳定性越高,所能容忍的内部问题、障碍也会越多。信息社会不是四通八达的旷野,而是摩肩接踵的舞池。
民主,很美好的一个词。不过这要取决于我们对它的定义,因为字面意义的民主无法实现。简单粗暴地让所有人投票决策,如何通知到所有人,保证每个人都参与?公司出游,投票选择目的地,几十人的QQ群都集不齐票数,遑论一国百姓、世界人民。无法获得反馈,连接自然无从谈起。世界每天在变化,让每个人都知晓任何事物的最新动态,科技办不到。相当数量的工作要由人来完成,不是科技落后,而是这些事情人无可取代。有没有想象过人工智能解说球赛是什么样子?这些信息,不由人主动去创造和传播,世界便无从知晓。
让科技代替我们完成一切信息的收集与同步工作,如果真有这一天,人类文明就等同于消亡了。
标准化
连接万物尽管做不到,但连接始终还是有益的。世界各个部分差异如此巨大,使它们相互通行的唯一方法,就是制定标准。两个邻国铁轨宽度不一致,陆运效率就大打折扣。不同制式的通信网络,如果相互不通,连最根本的存在意义都失去了。
新事物层出不穷。在它尚不成熟的时候,谈论标准似乎没有意义,它们都在忙着抢占市场。当它的市场地位确立下来,它本身就会成为一种标准。例如webkit,例如英语。
但是,世界无法平均化。受地理、时间、人文等一系列因素影响,一定有疏有密、有贫有富、有先进有原始、有开放有封闭。即使哪天各行业都达到资源过剩的地步,这些差异依然存在。而差异本身也在变化,时时刻刻需要新的标准来应对。既有标准的利益相关者众多,在某种程度上,又成为阻碍新的、更先进技术标准的绊脚石。这个拉锯与周旋的过程不是一朝一夕,交替时时刻刻在发生,永无尽头。
既然这是永恒的状态,未来世界本质上能有多大差别?
身体的进化
这一点,最有可能引发社会巨变。人类真正孕育出“文明”,只有几千年的时间。几千年的地质年代简直沧海一粟,我们身体结构还来不及进化。仍然在用原始人的大脑思考,用五大感官认识世界。其中用得最多的还是听觉与视觉,因为这两种感观能传递的信息量比另外3种大很多。于是我们发明了语言,发明了文字。
科技发展到今天,隐隐就要触到这个瓶颈了。我们的创造物都基于人的身体构造来设计,汽车尾灯、喇叭我们习以为常。它们亮或灭、响或不响,就以这种二进制的方式向我们传递信息。我们的科技成果完全有能力传递出更丰富的信息。但只要是人在驾驶,这件事情就到此为止,我们的感观限制了我们。一排复杂的指示灯,我们眼睛处理不了。多种不同音调的喇叭,耳朵分辨不了。这些信息放在一起,大脑反应不过来。
相比我们的创造物——计算机,我们本身的信息传输与处理能力少得可怜。世界运转再快,到人工处理的环节,总要等好一阵子。我们的科技产物确实精妙绝伦,大量节省了人类等待机器的时间。但与此相比,机器等待人类和人类等待人类的时间,才是真正的大头。在这方面,我们的科技才刚刚起步。
也许某天,我们能通过技术手段,像心理史学家那样通过精神力交流。引发的社会变革,会使之前的一切科技成果黯然失色。
结尾
科技圈是个很鸡血的地方。每天都有人嚷着要颠覆什么,每天也都有人研究别人颠覆了什么。它对我们的生活确实产生了巨大的影响,但要说颠覆,应该还没到那个程度。
科技给我们带来新事物。与此同时,旧事物并不会消亡,顶多是减少。它们会结合科技,以新的方式浴火重生。这些变革就在身边发生,它的传播仍然以人为载体。我们不会感到突兀,反而觉得温和。科技有所为有所不为,一切都很自然,远没有那么夸张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