城市的记忆

Hello everyone! 我终于回来了。日志荒废了很久,在此向大家透露一点规律。如果我有很长一段时间只发翻译,不写文章了,有两种可能:要么是沉迷游戏,要么在忙着做私单。这次是后者。

除夕前一天把设计资料都交付了。忽然空闲下来的感觉很奇特,似乎只愿意挥霍时间,去探究一些平日里不太关心的事情,比如春节。

实际上我对春节向来没什么感觉。回到自己长大的城市,与家人朋友团聚。这就是春节的本质。与此相比,春联、鞭炮那些文化符号就没什么分量,对我而言也没多大意义。

朋友聚会,见到了从新加坡赶回来的螃蟹同学,章鱼也带着法国男友从北京回到南昌。这些事实都在证明着,每年一次的大迁徙一定有它的重大意义。为的就是留存在这座城市里的记忆。

几个朋友在咖啡馆中闲聊,菜单末尾的一张南昌府治图引起我的兴趣。由于光线昏暗影响拍摄效果,我从网上找了一个更清晰的版本。

这些地名我听了20多年,其中一些今天看来没有任何意义。比如百花洲,今天是中山路商业街的一段,附近有一座商场。东湖仍然留存到了今天,以人工湖的形式翻新重生,变成了一座公园。古南昌的各个城门,如今都作为地名沿用了下来,城市的扩张进程忽然就有了画面感。万寿宫、康王庙、建德观,这些算是保存最完好的地名,一个字都没有变过,虽然那些宫、庙、观早已不知所踪。所有这些,都让人不禁想象一座城的漫长历史,还有其背后的故事。

生活大爆炸有场戏我印象很深。Sheldon问Penny,全国最多的路名是什么。没等Penny回答,他就抢着说是2nd Street,我猜你肯定要说1st Street,但多数时候它们有其他的名字,比如Main Street。

这不仅仅是笑料。判断一座城市的格局,路名很有参考意义。比如杭州滨江区的路名是这样的:滨盛路、滨文路、滨兴路……从这些工整的现代名称,可以看出这片城区比较年轻。地名经过了系统的规划,人工痕迹明显。下沙高教园从前甚至都还没有正经的路名:2号大街、4号大街、6号大街。后来它们有了名字:学林街、学府街、文海路、文汇路,它传达出的信息也是相当明确的。

在杭州的灵隐一带,有一个地方叫做“立马回头”。这个颇具诗意的名称背后是有文化渊源的。有些是历史,有的则是传说。无论真实与否,这就是城市的记忆。

南昌城作为古代楚地较早发展起来的城市,也有相当的文化底蕴。汉朝将军灌婴驻扎此地,建立起南昌城的雏形。这个名称,就是意在使南方兴旺昌盛。直至今天,还有些路名在透露着南昌的过往。永叔路是为了纪念欧阳修,船山路则是为了纪念明末思想家王船山。这两条路首尾相连,附近并没有相应的纪念设施,路名八成是后人安上去的。尽管只剩下少数地名,城市历史也没有得到很好的保存,但还是能看出南昌人民为此付出了努力。

城有城的记忆,人也有人的记忆。南昌在向外高速扩张,与此同时老城区的现代化就非常缓慢,许多承载我从前记忆的地点都得以保存。读过的学校、骑车经过的桥、逛过的公园,好像一点也没变,只是蒙了一层复古滤镜。

有些地方十年如一日,有的地方却是沧海桑田。我拥有的第一张银行卡,少年时代家里人给办的。招商银行,八一大道永叔路口。这个支行后来消失了很长一段时间。十多年间那个位置风云变幻,出现过酒店、快餐店、新华书店,我的自然科学启蒙读物《少年儿童百科全书》还是在那家店买的。小时候这里甚至出现过一家供销社,这个名词可是很久没想起过了。

时隔10多年,相同地点,我在一家新的招商银行里把这张卡给销户了。它经历了神奇而圆满的一生。像《大鱼》里的那位父亲,游历天南海北,最终归乡长眠。

南昌不大,直到今天也还是座小城市。历数我搬家、升学的轨迹,覆盖的范围更是不到城市的10%。生活过的场景如今还时常出现在梦境中。这些不带感情色彩的地点与场景,构成了我的记忆。人的记忆汇集起来,又构成了城市的记忆。

城市的记忆,其实就是家的意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