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星际穿越》,今年最令我震撼的电影。(内有剧透,慎入)
一直很喜欢太空旅行题材的电影和小说,冰冷深邃的星空,广袤苍凉,令人神往。重重星云背后,是美丽的未知。看到库珀坐在尘土飞扬的自家门前,为人类的裹足不前愤愤不平,我有强烈的共鸣。
不过,这是比较罕见的一类科幻电影,没有对未知世界与未来科技的绚烂想象,也不像《超时空接触》那样重在哲思。故事充满温情,给了荒芜的宇宙一丝温度。库珀的人物设定,引发了最激烈的矛盾冲突。在岌岌可危的人类命运面前,他坚信自己应该是一名开拓者,而非守护者。在内心深处,他只是一名父亲,他说:“父亲不该让自己的孩子感到害怕。”就这样,两个最矛盾的身份交织成了这个美丽的故事。
说回电影本身,它毕竟是一部科幻片。光是这方面的成就,就足以令人深深折服。科幻其实是个很暧昧的概念,难以拿捏。拘泥于技术细节,锱铢必较,很可能无法成就一个好故事。科学与现实,很多时候就是如此平淡。太过放纵想象力,脱离了现实,又如何引发共鸣。《星际穿越》选了最平常却最神秘的东西——时间,作为想象的出发点。除此之外,其他都相当谨慎、朴实与克制。在幻想的基础上,用科学的严谨来构筑一砖一瓦,这正是我最欣赏的科幻。
用心留意,会发现片中的诸多细节相当考究,经得起推敲。略举几处,例如穿越虫洞那场戏。虫洞是只存在于想象中的事物,在科幻电影中有着千奇百怪的形态,多数是一个扁圆的平面或是漩涡状。穿过其中,就到达另一个世界。然而虫洞的性质,是更高维度的空间在三维空间的投射。三维世界中遥遥相望的两个点,在高维度空间中变得触手可及。既然如此,虫洞就应该是个立体形状,由于引力的作用,球形是最合理的形态。片中飞船进入虫洞的方式,不是一头栽进去。而是类似现实中的环绕旋转降落,可见它确实做足了功课。
对于宇宙天体的描绘,也可以说相当写实。那颗滔天巨浪的米勒行星的设计就很用心。乍看觉得离谱,整颗行星如此平坦,表面均匀覆盖薄薄一层液态水,哪来那么高的浪。细想其实合理。它是一颗黑洞附近的行星,靠近它的天体在被米勒行星的引力捕获之前,就被黑洞抓住了。这颗孤独的行星完全不受外来物质干扰,稳定的引力与自转产生了平整的球体表面,液态水得以在整个行星地表均匀分布。而1小时=7年的设定,表明这颗行星所处的引力场极其强盛。黑洞引力导致潮汐现象,米勒行星表面的滔天巨浪就是极端的状况。
还有更多细节,诸如太空站无声的爆炸、黑洞吸积盘的光晕等等,都比较贴近真实宇宙的状况。然而最妙的,也是最具幻想色彩的部分,就是库珀进入黑洞的那场戏。有理论指出,黑洞内的奇点可能并非真的是一个点。只要黑洞自身在旋转,就有可能从旋转轴方向进入事件视界,而不被撕扯成意大利面。片中的库珀显然是穿过了黑洞的引力场,从白洞返回了太阳系。至于黑洞中的高维空间,虽然幻想成分居多,但也有谨慎考虑,因为虫洞的产生很可能是与黑洞相伴的。
虽然《星际穿越》是部硬派科幻,我觉得它更加无可挑剔的是人物情感的演绎。有个镜头令我当场潸然泪下。记得库珀去寻找神秘坐标,却意外发现NASA的那场戏吗?他本打算独自去的,却发现墨菲藏在副驾驶座的衣服底下。惊讶之余,表现出来的是欣喜。而他与家人做了最后道别,只身前往NASA时,他在途中又掀开了副驾驶座的衣服。这回墨菲没有跟来,舒了一口气的同时,心中略带失落。一个没能好好道别的父亲,内心的痛楚,全在这一掀。
从米勒行星归来,空间站的科学家告诉库珀,他等了23年。虽然早就知道米勒行星上的1小时相当于地球的7年,听到这个结果,仍然有一种突如其来的无力感。三维人类在时间面前多么渺小,23年,沧海桑田。这时候电影院里有不少人笑起来了,可能我太入戏,没发现这23年有什么好笑。紧接着库珀就开始播放这23年来收到的信息,内容越是家常,越让人体会库珀内心的巨大悲伤。
电影中有一段很妙的蒙太奇。库珀被曼恩袭击,险些丧命。老布兰德也在临终前向墨菲吐露了实情,原来A计划从来没有真正成立过,地球人类被遗弃了。库珀求生的挣扎,墨菲信念的崩塌,在两个遥远的时空完美呼应。父女两人同时陷入低谷,我得承认,这是其中最扣人心弦的一场戏。
峰回路转,库珀进入高维空间,意外发现墨菲的幽灵就是自己。这里对高维空间的视觉演绎,非常合理而形象。时间实体化这样一个抽象概念,竟然表现得如此精准到位。虽然跨越时间交流的设想,没有那么坚实的依据,但完全不妨碍它成为故事中最美丽的一节。场景和配乐都相当精彩。库珀终于得以向女儿倾诉,墨菲终于理解了父亲。这一刻,他们的世界已经得到拯救。而拯救全人类,则成了顺手而为的小事。
《星际穿越》的故事让我想起两首歌。巧的是,这两首歌刚好对应着墨菲与库珀的两条线。可以说是他们内心情感的绝佳诠释。